对联是一种以全篇分两半为定式,以对称为特点,受格律约束的独立文学体裁。 对联作为一种文体,其产生 和成熟 的过程是漫长的。 它和对仗都是以对偶句为母体而产生的。这就注定了对联、对仗、对偶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。但对偶句、对仗、对联是三个不同的概念。
一、对偶句是运用对偶修辞法写出来的两个句子
对偶句的主要特点是 语言 的对称性。即用 两个字数相等、结构相似的语句 来 表 达作者 的意思。 例如
言必信,行必果。
虎不怕山高,鱼不怕水深。
对偶句上下两句在内容上常常相补、相衬、相反,或具有承接、递进、因果、假设、条件等关系。例如:
亲贤臣,远小人。
风吹云动星不动,水推船移岸不移
昔我往依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
一个星,两个星,无数明丽的火星;一锤影,两锤影,无数快重的铁影。
坚冰已经打破,航道已经开通。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对偶句没有音律方面的硬性制约。因此,创作对偶句比创作对仗或对联在形式上相对容易得多。
上面列举的例子中,“ 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 。”( 苏味道《正月十五日夜》) 和“ 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 。”( 李商隐《无题》) 既是对偶句,也是对仗。
二、对仗是在对偶基础上附加了一些条件的特殊句法
对仗作为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用于近体诗、词、曲、对联等文体中 。 在对偶的基础上,要严格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成为对仗。具体地说,对仗不光要求两句 对偶, 还必须①平仄调谐,②上下两句对应位置的 词 类和语法结构大体 一致 ,③上下句无不规则重字。
1、平仄调谐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本句节奏点平仄交替;二是上下句对应的节奏点平仄相反。(文中用“\”划分节奏;用“-”标示平声,用“∣”标示仄声)如:
春 蚕 \ 到 死 \ 丝 方 \ 尽,
―― || ―― |,
蜡 炬 \ 成 灰 \ 泪 始 \ 干 。
|| ―― || ―。
诗词中的节奏指吟诵时的节拍。近体诗的节奏规定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,
五七言句的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,也叫“脚节”。词的节奏由词牌规定,词牌中的大部份句子也是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。在诗词中,大部分的“节奏”和意义单位是一致的。当两者不一致时,节奏是不管意义单位的。“ 丝方尽 ”按意义单位是“ 丝 – 方尽 ”,但节奏还是把它划定为“ 丝方 \ 尽 ”。
诗词中每个节奏的第二个字称为节奏点。对仗中,每句的节奏点依次必须平仄交替。如上例的节奏点“蚕(平)、死(仄)、尽”和“ 炬 (仄)、 灰 (平)、 始 (仄)”就符合了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定。诗句中脚节即最后那个字可以不平仄交替,但要忌“三平调”,尽量避免“三仄尾”。
对仗中上下句同位置的节奏点平仄必须相反,脚节的平仄也必须相反。这就是平时说的要“仄对平”,“平对仄”。如上例以“ 炬 ”对“蚕”, “灰” 对“死”, “始” 对“方”,“干”对“尽”都平仄相反,符合要求。而
风 吹 \ 云 动 \ 星 不 \动,
―― ―| ―| |
水 推 \ 船 移 \ 岸 不 \ 移。
|― ―― || ―
这两句话因为不符合“平仄调谐”的要求,因此只是对偶句而不是对仗。
2、对仗必须“上下两句对应位置的 词 类和语法结构大体 一致 ”。我们简单分析如下:
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,
名词 名词 动词 动名词 名词 副词 形容词
定语 状语 主语 谓语
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。
名词 名词 动词 动名词 名词 副词 形容词
定语 状语 主语 谓语
上下两句对应位置的 词 类和语法结构 一致 的对仗称为“工对”,大体 一致 的叫“宽对”。
3、对仗上下句不得出现无规则重字。
虎不怕山高 ,
鱼不怕水深 。
这两句话,上下句对应位置用了相同的“不怕”,光看这点,它就只能是对偶句而不可能是对仗。
三、对联是综合和灵活运用对仗手法的独立的文学体裁
1、对联必须是独立的文学作品。
每临大事有静气;
不信今时无古贤。
——[清] 翁同龢 题
这就是一副合格的对联。它不但符合对仗的一般要求,还完整地表达了作者
心中的主题——努力修练成大气之人,处变不惊,控制好自然情绪就能达到人的社会目的,成为今时的贤人。它是一件独立的文学作品。
而诗词中的对仗不一定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作品。假如我们从杜甫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》诗中抽出一联: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看看妻子和儿女,忧愁不知去了哪里?胡乱收卷起诗书,我高兴得快要发狂!显然,这对仗只能表达“高兴”二字。但不能表达杜甫听到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,因而想到可以挈眷还乡,喜极而涕的全部内容和主题。
诗中的对仗,被抽出来赋予独立的主题,也可成为对联,但它表达的已经不是或不完全是原诗的主题,而是引用者赋予的新主题。例如:
苟利国家生死以;
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该联出自林则徐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一诗。林则徐抗英有功,却遭投降派诬陷,被道光帝革职发往伊犁。诗中表达了他忍辱负重,仍忧国忧民,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嗟叹的人格。*2003年3月18日在答记者问时引用该联时已完全赋予了新意,表达了他作为国家总理“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,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、勇气和力量,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,殚精竭虑,鞠躬尽瘁,不负众望。”为国为民不计生死、不管祸福的决心。
诗中的对仗,只有被独立引用乃至广泛传播,并被赋予了新意,才能成为对联。
2、对联有它独立的完整的格律体系
对联不但是独立的格律文学体裁,而且它有独立的音韵规律,诗词对仗的格律是不可能涵盖或替代对联格律的。换句话说,对仗的格律要求不是对联格律的全部。
A、 对联格律以“意节”取代了诗词的“节奏”。 这是因为诗词是以吟诵为
主旨设置格律的,而对联主要是供阅览和朗读的。下面的对联,如果按诗词的“节奏”分析,它是不符合对仗要求的:
剪半\岭闲\云补\衲;
留一\窗明\月谈\经。
但按“意节”(文中用“/”分隔)朗读,它是完全合律的:
剪/半岭/闲云/补衲;
留/一窗/明月/谈经。
——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
关于对联“意节”的定义和规定,本文不赘述,请参看本刊连载的康斯馨先生的《对联格律意节说入门》。
B、对联格律比对仗格律更丰富灵活。主要体现在:一是对联中允许使用自对手法。包括单字自对、短语自对、句子自对、多相自对等。下例为句子自对(“玉座苔移”自对“玳梁燕去”,“城头浓翠”自对“天际遥青”):
玳梁燕去,玉座苔移,千古犹留凭眺处;
天际遥青,城头浓翠,一樽来坐画图间 。
—— [清] 孙衣言题南京莫愁湖郁金堂
二是对联允许灵活运用领字和衬字(例中[]内的为领字,< >内的为衬字)。
群彦/集东南,[有]温李/诗才、荃熙/绘事;
高楼/战西北,[对]石梅/拜月、辛岭/晴云。
——[清]长白斌题辛峰一角楼
俭<以>/养廉,誉洽/乡党;
直<而>/能忍,庆流/子孙。
—— [ 清 ] 曾国藩题赠六递国潢
三是对联中应用特殊修辞手法时格律可以变通。再有,多句联还要讲究句脚安排等等,这些都是对仗格律没有的。
【结语】
1、 对偶、对仗、对联是三个不同的概念,虽然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。
2、 对仗在对偶的基础上附加了三个必要条件。对仗被广泛用于诗词曲赋和对联中。
3、 对联是综合和灵活运用对仗手法创作的独立的文学体裁。
4、 对联的格律系统比对仗格律更丰富更灵活。